在流行音乐这个圈子里,关于“什么是一首好歌”,从来就没有一个能够落到纸面上的、量化的评价标准,但多数人会认为,一首好歌在旋律、编曲等音乐的各个环节都不能过于简单。不过事实真是如此吗?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首歌,梁博近年来的代表作《日落大道》,就是一首要素非常少、编曲非常简单,但质量超高、表现效果超好的一首作品。这首歌曲包括录音室版和在各种节目上现场演出的版本,也有其他歌手翻唱的版本;不过今天我们要分析的是梁博在《歌手》第一季(我是歌手5)突围赛中为大家带来的表演版本,这个版本在我看来最具有代表性。

整首歌曲的结构非常简单,每一遍之中是不带pre chorus的两段体,两边之后进一个过门,接一个略有变化的副歌,最后进尾声。这个比较长的尾声可能是这首歌和当今流行歌曲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但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很常见,尤其是在各种乐队现场版本中。从编曲的角度来讲,这首歌用到的乐器极少,键盘包括钢琴、管风琴和一个略显复古的带一点外太空风格的Pad,鼓是launch pad打出来的,两把起旋律点缀作用的电吉他,爱尔兰风笛,一个歌手,两个和声,仅此而已,除了鼓组之外乐器轨只有6轨。

但这首歌曲呈现出来的画面感是绝无仅有的——正如歌名《日落大道》,听到这首歌,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悠闲的傍晚,天空是橘红色的,你正独自开着车,在远离城市、路边连棵树都没有的、至少双向8车道的高速公路上朝着日落的方向前行,旁边唯一可能出现的风景就是比远处更远的海滩。我相信,大家听完这首歌后,都会联想出这样一幅场景,甚至B站上有很多UP主自发为这首歌录制“MV”,内容就是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开车。这种场景的渲染能力,是这首歌曲的灵魂所在。

有时,多不一定意味着好,正如这首歌的编曲元素。在前奏和第一遍主歌,这首歌的编曲元素都极其简单——只有电鼓和Pad。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两种音色一定是下了功夫做的,电鼓Kick中的恰到好处的灵魂高频,Snare的混响,还有Pad这种略带收敛感觉的复古弦乐音色,共同构成了前面这一小段的慵懒感;这种“日落”的感觉感觉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贯穿全曲。到了第一遍副歌,钢琴、独奏吉他、提前写好的十六分Hi-Hat一起进来,给慵懒感里添加了几分动感,配合上副歌里面4-5-6-5的打死也不终止的和声,成功地在“日落”的基础上营造出了“大道”的感觉。注意——这里面的钢琴和吉他都不是铺底用的,而是在非常切分的节奏位置上适当出现的“点缀”,所以听起来就非常像是大道两旁间或出现的一些小景物——比如路灯、树、路牌、出入口等。编曲上还值得一提的一点是,这首歌的主歌部分是两个小节一句话,而副歌部分是一个小节一句话,相当于在节奏上有一个Double time的效果。在录音室版本,主歌和副歌都是梁博本人唱出来的,这种突然间的没有任何铺垫的节奏加快会带来一点点(迷失着在这条路的两端、你看那金黄多耀眼等)都是由和声唱出来的!这样营造出来了几种效果——一是主唱和本人还各自都是两个小节一句话,节奏和主歌部分保持相同;二是配合上歌词,第一句写的都是明面上的东西,由梁博本人唱;第二写的都是一些不易发现的东西,由“替身”和声唱,特别地契合歌词想要表达的内容,借助于音乐手法更加直观地传达出来了这首歌的主旨思想。在副歌部分让和声唱主旋律,而旋律歌手“闭嘴”,这是绝对的一个非常大胆的创举,而且也收获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这个编曲阵容持续到了第二遍副歌结束,之后在间奏中进入了爱尔兰风笛,一种频响丰富,音色特别而又富有变化的乐器,不得不说梁博对于音色的把握和选择功底真的是非常深厚。第三遍副歌,梁博本人继续两小节一句,而原来和声唱歌词的位置都改成了“呜”,只留下了重要的四句歌词,而把50%的空间留白,交给听众去想象。

之后就进入了有一些类似于《加州旅馆》结尾的尾声,整个尾声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由和声歌手点缀的“Yeah”引入了管风琴,管风琴首先引入了由风笛在间奏部分副旋律引入的一句动机(43212,32123)。第二部分梁博亲自下场,用吉他演奏上述动机发展出来的一段旋律,且依然依然采用的是前文所述的这种“点缀”式的旋律,而不是“铺底”式的全覆盖,继续留给听众大量自由联想的空间。在第二部分的第二句末尾,出现了一个连Pad都跟着动了的乐队整体动机(4315),这是整首歌曲中Pad唯一一次走旋律线,是各种间或点缀的乐器和旋律中最不起眼但最起作用的一个,很好地在这个稍微有一点点平的位置增加了一点点暗处的动态,是尾声第二部分的点睛之笔。第三部分则是由不断重复的Csus4-C和弦走向发展出来的,各种乐器逐渐开始退出,在歌曲结束的情况下依然给人留足了持续的想象空间。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的主歌、间奏、尾声的和声走向,都是基于大家可能已经在我的文章里面听烂了的4536251发展起来的,但大家应该没在这首歌里感觉到那种特别大路化、特别土的感觉。

在整体编曲分析完了之后,再讲讲旋律线。这首歌曲的旋律线也很简单。主歌部分基于一个简单的,和《光影》主歌的前4个音相同的节奏动机(“总是梦见”、“分不清是”、“带着装不”这几个字)发展而来,一三句往下拐,二四句往上扬,旋律线走向和高低点清晰,其中第四句有个2M-3M的小离调(3M这个和弦在现代的大众艺术歌曲中很常见,如《我爱你中国》最后一句中“我的'中’”3M-5),很好地以一种升号调方向带来的昂扬的开阔感开放地连接到了副歌。副歌的旋律也非常简单,和声是4-5-6-5打转,而旋律的走向也在配合着打转,配合上“主唱-和声”的特别安排和歌词的内容,很好地整体塑造出了这种明处和暗处的对立统一的感觉——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旋律依然做到了起伏清晰、高低点明确,所以才能让人听起来不无聊,反而充满对比感。

这是一首处处见细节的歌曲,我相信梁博在这首歌曲上一定下了大功夫。编曲元素简单至极,但每一处的安排都是有思考的、体现出作用的,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通用的方法在大众习惯了的位置普通地安排每一种元素。此外,这首歌曲为了体现出整体风格,从作词、作曲、编曲到录音、混音,每一个环节都在恰当的位置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这首歌的整体氛围贡献了力量。以上两点就是这首歌曲体现出工作量和质量的地方,只有一个真正懂流行音乐的、真正懂编曲的、串联式完成所有工作的流行音乐歌手才能在制作人的高度去整体规划实现这样的效果。